寬容、同情心、共生

林佳谷 北醫公衛 Mar. 29, 2006

 

ㄧ、前言

  年初,網路上出現一份不一樣的四神湯向人們拜年,那是:「知足、感恩、包容、善解」。在拙作有關「心性啟蒙」或「叮嚀與祝福」的文稿中,曾有〈吾唯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心存感激,日日是好日〉、〈忘卻與寬恕,Forget & Forgive等文章的論述。至於「善解」方面,慈濟人有「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的信條,為了使上聯之「做」字更明確,私下也曾經作了另兩組偈語,充份強調「善解」的重要性:其一「慈悲喜捨種福田,善解自在有慧命。」其二「慈悲喜捨福自至,善解自在慧乃生。」平日有云:「三通」(指觀念通、二便通、氣血通)是健康的基石,其中之觀念通乃善解也。

  回顧2005年,有三個英文字久久在我腦中盤旋,那是tolerance(寬容)compassion(同情心)symbiosis(共生)。予深以為若能從這三者的認知與實踐作起,人類的衝突、爭執與戰爭將可以大大地避免,仁恕(註1、慈悲與齊物論(註2的美德將容易實現,和平或平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世界將自然浮現。今就以上三種美德分別析論之。

(註1:仁者,二人或你我兩方,或天也;恕者,感同身受,並有寬恕之意。故仁恕之道乃天道,包含同情心。   
2:齊物論,指眾生平等,出自莊子《南華經》)

二、寬容

  以「老父與浪子」(表達悔悟和寬恕的主題)做封面的《寬容》一書(原名‘Tolerance’, by Willem van Loon, 1925,迮衛、靳翠微譯,好讀出版,2004),在序言中提到有個無知、保守、執著、傳統守舊封閉觀念的村莊,將一位膽敢離境去探險伊甸園外界的先行者,以悖逆之理由將之處死。殊不知,這位受害者竟是指引村人後來在飢荒時懂得向外遷徙的先知。歷史上許多災難多肇因於無知下的不寬容,特別與宗教、政治二者的關係最為密切,難怪有云:「真道無教,論教則迷」或「宗教與政治是孿生兄弟」的警語。中東人最會創立宗教,今日天主-基督教、回教、猶太教等信徒,各佔全球人口的20億、12億與1500萬人,而其源頭都來自亞伯拉罕(AbramAbraham)一人。在思源尊親之際,Abraham著實要負起當年家庭失和、不寬容的責任。話說,其元配塞拉(Sarah)不孕,要埃及侍女夏甲(Hagar)代勞,在生下長男以實瑪利(Ishmael)後,並為塞拉帶來「招弟」(Isaac)的好福氣,然而卻在「一個屋簷下容不得兩個女主人」,為避塞拉之嫉怒HagarIshmael逃入沙漠地區,幾乎渴死,終在麥加(Mecca)找到泉水落腳,這是阿拉伯人與回教徒的祖先(創世紀16,17,21),這也說明猶太人與中東地區許多回教人士,都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他們本來都是兄弟。中世紀(十三世紀)十字軍東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間的世仇,實在都肇始於無寬容之心,此一心結導致世代無解之仇恨,西文‘Ishmael’一字,竟也是「被社會唾棄者,社會之敵」之意。當年若有雅量,則世界將會是另一種場面。約旦河一帶,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的另一心結,出自於對不動產所有權的爭執,比如,為了某一口井,兩個族群都可以列出他們祖先都曾經使用過的記載,但曾經使用過未必等於終生與永久世代的擁有,由於物品或人其存在時間之有限性,萬事萬物都是一時的借用性,這也是俗語:「一畦田,九個主人」的道理。只因不懂得「曾經擁有,不必執著」的道理,才會陷入今日無解(或無終結)的輪迴之中。

 

      以上悲劇都是我執、不寬容的結果。希特勒認為印歐語系的亞利安人(Aryan)高人一等,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更造成了同盟國與軸心國間的W.W.II大戰,全球5500萬人死亡。19946月南非新政府成立,結束白人統治,還權於黑人的原住民,1995年曼德拉總統(Nelson R.Mandela 1918~)指定開普敦大主教,圖圖(Bishop D.M. Tutu, 1931~)為「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在調查過後有書出版:《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江紅譯,座標,2005,原名:‘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by Desmond Mpilo Tutu, 1999)。書的重點這麼寫著:「寬恕是結束苦痛最美的句點」,「在面對悲傷的過去與充滿憤恨的當下,為了國家的和平前景,Tutu大主教希望被迫害者放棄復仇,甚至放棄要求賠償。只要昔日施暴及壓迫者,說出我很抱歉」。「施暴者若不能銘記過去,註定會重蹈覆轍;而受害者若不能放下怨恨,就會變成自己所怨恨的對象一般。國家療傷止痛行動,讓南非得以從悲慘的過去,充滿憤恨的當下,讓白人和黑人攜手邁向和平光明的未來。」結論:從真相到和解;從寬恕到真正的和諧與平安。

 

      在會計學上,盈虧可以相抵;在數學上,正負可以相銷(消);在人際上仇恨與寬恕似也可以化解。但在質、能不滅定律下(conservation of matter or energy),基於棄之不去之法則(no throw away),創傷後會留下疤痕與不快的回憶,這也就是佛學所謂的「業隨身」,那是無法將功抵罪的。謹言慎行,少做錯事,不要等做了壞事再來認錯,再要求接受他人的「寬恕」,這已是次等的境界了。

三、同情心

      近年嚴重天災地變頻傳,如南亞海嘯(Dec.2604,規模9.0,死亡人數約28萬人),Katrina 颶風與紐奧良水患(Aug.3105,熱帶颶風五級,難民約20萬人),喀什米爾(巴屬)大地震(Oct.0805,規模7.6,死亡人數(估)5萬人),以及台灣無數的風災、水患與土石流等,我們看到了災民流離失所飽受人間煉獄之苦,也相對地感受到人間「同情心」(compassion)的一股暖流。難怪英文有云:”Compassion is one of our greatest strengths as humans.”(同情心是人類最偉大的力量之ㄧ。)從緊急救難隊的異國搜救事蹟、志工的募款與發放救災物品、建大愛屋等協助安頓災民的行動、以及全球人類之慷慨解囊,使印尼亞齊(Aceh,Indonesia)、斯里蘭卡(Sri Lanka)、紐奧良(New Orleans,LA,U.S.A.)與喀什米爾(Kashmir)的災民有所棲身並獲得重生的勇氣與機會。

      「同情心」應該是相對於儒家的「恕」道或是佛家的「慈悲」。恕者,如心也;慈悲者,茲心與非心,助人離苦得樂,雖彼此不相識,但基於同是天涯淪落人,形同手足,感同身受,這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境。

  西文‘compassion’,源自 ‘com pati’‘com passion’ ‘com’‘with’ ‘pati’‘to bear,suffer’受苦;‘passion’源自‘passio’,指‘passive suffering’,即一種被動式,被加諸於身心上的受苦。「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指從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到十字架(the Crucifixion)的過程,這當中嚐盡了門徒的背叛,死在自己猶太人的反對聲浪中,最後被釘死在兩個受刑的賊仔之間。

  相對於英文‘passion’的中文是「熱情」,日文是「情熱」(じようねつ,音[jonetsu])。一旦有「情」字出現,則必定五味雜陳,好壞兼備,如英文例句:“Hate and fear are passions.”“Love is a state of burning passions.”既然「愛」是一種燃燒的情燄,從中文的造字分析,它是一種「」的結合,指心中的感受,得之則喜,失之則怒,厭之則棄,同時也有大愛,小愛難以釐清的時候。由於「愛有」的連續動作,一旦有所感(愛也),就想「取」之並擁「有」,這是佛家以「慈悲」代替「愛」;佛陀在十二因緣法中不談愛字的道理,而談「悲智双運」,去無明、並從悲心出發。

  「同伴、朋友」之英文字是‘companion’,出自古法文 ‘com’ ‘pain’bread),指‘sharing bread’分享麵包之意,即「願天下有情皆能溫飽」。「人溺己溺,人飢己飢」是形容同情心最好的畫面,所以菩薩道之六度萬行(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波羅蜜),首重布施道,包括法布施、財布施與無畏施。

.共生

    在生態學上,有兩個不盡相似的有機體,在密切的互動下,各蒙其利,這種現象稱為「共生」(symbiosis(“Symbiosis is the intimate association of two dissimilar organisms from which each organism benefits.)。而「共生」中會有「競爭」(competition),但一定要合作(cooperation),就如同一班的同學,為了爭奪好名次,有競爭的行為,但平時同儕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友愛與互助,這就是共生現象。日本鋼鐵公司(Nippon Steel Co.)把自己比喻作是花叢中的一隻蜜蜂,不但採花粉釀蜂蜜,也幫忙植物的花粉傳播與繁衍,是為共生哲學(symbiosism)2005年謝長廷先生出掌行政院,提出「合作共生」(cooperation and symbiosis)的施政理念,期能化解台灣內部對立,達成政局、兩岸、社會、人心的安定。不過在就任不到一年後,在今年初卻因「和解共生」的理念失敗,下台了。考其因,問題應該出在「合作」與「和解」的混淆。在多元的物種(diversity)與意識形態(ideology)下,要求作出平善的「和解」理想是困難的。在一個有「競爭」但欠「合作」的生態中,「共生」目標是難以實現的。

     年初,丹麥畫家隨興之筆(12張卡通圖),却被回教人士認為是褻瀆教主穆罕默德(the Prophet Muhammad)的不可恕行為,幾乎惹來了一場宗教戰爭。雖然平日西方世界與回教民族可以有一些商業合作計畫,但基本教義與價值觀之改變,難矣(a clash of values)。這也說明「善解」境界的不易。

     在癌的認知與處置上,經過半世紀殲滅式的戰略失敗後(指切除化療放療霸道手段),如今已漸漸能接受‘homeostasis & symbiosis’的觀念,即從生活改善、心性調適,使內部氣血環境恆定,並與「癌」共生(癌是敵?是友?),即以王道哲學去除(去過去壞的生活習慣)、話療(從諮商中,讓病患在訴說病痛中找出致病原因,並實施懺悔法門,改過自新,過正規新生活)與放下療法(即放下名、利、權的追逐,了悟禪宗六祖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淡化心態。這正就是大醫王佛陀所闡明的「萬法唯心,萬病由心」的道理。

      「癌症逆轉」(Cancer Reversion),是最近幾年興起的一門腫瘤生物學理論。當治癌觀念從「毒殺癌細胞」轉為「與癌共生」後,癌症與慢性病畫上等號的日子近矣。讓我驚訝的是一位八十多歲的癌症患者,她對我問安的回答,竟是那麼的簡潔自在:「(與癌)共生」,以平常心繼續過活。希望癌症專科醫師能聽懂這位老太太的話。

五、結語

      寬容、同情心、共生三者都是人間與生態學上的美事,是潘朵拉(Pandora)盒底那個希望(Hope)的具體內容,但認知與應用上不可誤解,比如:

  寬容(tolerance)是對異己者的寬恕與原諒,結果沒有樹敵。不過業隨身,「暴行可寬恕,但忘不了」的警語,當引以為鑑。

  同情心(compassion)是對弱者的同情與憐憫,不過當被安頓的災民反成了暴民,或政治介入人道行為時,則會有同情疲乏症(compassion fatigue)的發生。

  依生態學,合作共生(cooperation and symbiosis)可以促進生態的繁榮;不過和解共生(‘compromise and symbiosis ’or‘reconcile and symbiosis’)卻不是多元生物界的生態法則,因為每一物種都有其特異性,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

          人生而不平等,只有在最後橫躺不動後,才會等高;法國大革命時所揭櫫的「自由、平等、博愛」中的平等,是指人權平等。透過「寬容」、「同情心」的滋潤,讓集中的財富與天之驕子的幸福與眾人分享,讓每一根草都能獲得雨露的分沾,這才能有雙贏、皆贏的「共生」繁榮,這也為什麼微軟Bill Gates夫婦與英國搖滾歌手波諾Bono 之濟貧善行被稱作‘The Good Samaritans’(好撒馬利亞人,指有同情心援助貧病弱者的人),是2005年時代週刊年底最後一期的年度封面人物(Dec.26,05, Time)原因。時下娛樂界也愈來愈風行作慈善活動,這是英文新生字‘charitainment’charity + entertainment)的由來。

圖一、耶穌受難(Christ on the Cross,1616,by Peter Lastman)

不寬容、欠同情心下所造成的受難激情

圖二、大善人The Good Samaritans(From Time,Dec.26,05)

 


中華自然療法世界總會靈芝學術研究發展委員會
Ganoderma.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