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壓力-導致的疾病: 在這個繁榮忙碌的工商社會裡,人總是跟著時間賽跑、做不完的工作,看不完的報紙,學不完的資訊……,人們透支心力,在生命的戰場上廝殺競逐,分秒活在對錯輸贏間。因此,人們時時追趕著一個巨大的「現代時鐘」在追逐成就或追求健康的心態之間拔河。 從研究文獻中可以清楚地發現:疾病與壓力有關,像高血壓、中風、心臟病、潰瘍、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癌症、精神病、過敏症、氣喘、花粉熱、風濕性關節炎、背痛等疾病,常因外在環境各種因素影響,引起心理作用而改變了身體的生理機能所造成的,認識這些與壓力反應有關的生理變化之後,就不會訝異於健康不佳可能是由壓力造成的。 壓力,可說是現代病的基本原因。因此,身為現代人必須學會和壓力巧妙相處的方法,才不會為壓力所害。簡單的說,就是在壓力形成之前,適時減緩壓力,不重覆累積,並從平時做起,這一點非常重要。 (二)如何消除壓力: 對身心健康有益的方法世上不知凡幾,但每天生活在忙碌中疲憊不堪的你我,所需要的不是枯燥的大道理或需要特別下工夫的方法,而是輕易就能轉換氣氛、恢復精神的方式。音樂,正因具備這項特點而備受重視。 從很早很早以前,我們祖先和音樂間的關係就非常密切。音樂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具有增進身心健康、帶來歡樂、撫平心靈創傷等實際功能;早期,在原始時代的樂器,具有符咒的意味。因為在科學不發達的當時,每當人們聽見海嘯聲、山風呼嘯聲、風雨聲、水流聲等大自然的聲音,都會發揮想像力,想像其存在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在以農耕、狩獵、漁業為生活基礎的當時,音樂被巫師大量使用去平息神所導致的疾病或是趕走邪靈。人們深信「生病」是因為「觸怒神」所招致的結果,為了治病,巫師們在病人的身邊,邊奏音樂邊為他祈禱。聖經舊約中有段著名的記載,據說保羅每次頭痛時,大衛都彈奏豎琴為他治療。 到了基督教時代,音樂被視為與神交流的手段,在祈禱的場面演奏。之後,文藝復興時期創造了「人類復興」的機會,音樂結合醫學及藝術去治療疾病,也當作去避免心理及生理的疾病。到了二十世紀,音樂療法的正式開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並且,不是由音樂家、心理學者、醫師倡導,而是由軍人提出的。因為醫院雖能治好退役軍人身上的傷,但有這些戰鬥、廝殺等特殊體驗的傷兵,精神上卻殘留著難以抹滅的傷痕,漸漸形成無形的壓力,日夜折磨著他們。因此許多退役軍人,紛紛罹患憂鬱症、失眠、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為了解決此一問題,軍人們提出音樂療法的構想。在漫不經心聆聽或哼唱的音樂,已有些改變,它能發揮你難以想像的強大力量。人類最高的、最貼心的藝術-都是音樂。 目前,由德國引進的一套醫學共振音樂不僅能對心理與生理壓力的紓解,也對由壓力所引起的疾病療效受到各界相當的肯定。醫學共振音樂是由德國古典音樂家兼音樂治療師彼得•休伯納(Peter Hubner)在他的微宇宙音樂實驗室(Micro Music Labo-ratories)率領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創造出一種獨一無二的觀念,有系統的探究並利用微宇宙音樂及其中存在的微妙力量發展出全新的古典作曲方法,使音樂能夠在科技的基礎上,應用在醫學的領域。 醫學共振音樂是經過對微宇宙音樂三十年的密集研究發展而成,1989年這門醫藥科學新學說開始一連串科學調查及臨床應用,地點遍及德國及海外的各大學,研究機構,醫院各方面皆印證了這種自然和諧的音樂確實有效。 醫學共振音樂到目前有經過國際肯定的一套治療性音樂:在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社會、壓力及健康:會議中提出醫學共振音樂針對心理、生理壓力的紓解是最時尚及最有效的醫學科學」。 古典音樂作曲家彼得•休伯納(Peter Hubner)提出的醫學共振音樂已被證實,能降低精神性壓力方面及縮短婦科手術病人的住院期間,音樂療法比一般藥物治療的效果高出4倍。由於效果顯著,醫學共振音樂也減少住院比例約20%至25%。這項學說也證實,對於精神狀態的改善,比起一般藥物治療,也提高8倍。 美國壓力協會總裁(Dr. Paul J Rosch)對醫學共振音樂的治療範圍推薦如下: 偏頭痛及緊張性頭痛。 失眠及其他睡眠障礙的減少。 手術期間的病痛降低。 改善情緒失調造成的緊張,如失意與緊張。 皮膚病變的緩和,如乾癬及神經性皮炎。 老年病患的記憶力、警覺性、專注力及其他認知功能的增強。 糖尿病、多發性硬化及其他病患的改善。 高血壓病患降低血壓至正常值,並降低心率。 一般的音樂或許能轉換氣氛、恢復精神、化解不安與緊張、集中注意力、紓解壓力、幫助入眠、緩和悲傷、安定情緒、豐富感性、消除身心疲憊,使食物、茶變得更好入口或想沈浸在浪漫的氣氛、優雅的環境…等作用。 而醫學共振音樂不但能幫助您重建心靈的快樂,並且對上述諸多疾病能作有效的治療,滿足您的需求,找到生命的真義,成為生活的大贏家。 摘自第六期第34頁 |
健康通訊雜誌社
|